寻找“沱江之魂”

长沙晚报网2023-07-14  33

导读:文 | 袁子淳  图 | 邵慧琳 徐丹 赖妃妃  7月12日上午,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暑期专业实践团队来到凤凰古城调研。到达凤凰古城东正街8号,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早已在门口等候,老人名叫熊承早,已80岁的他,身子骨硬朗,谈吐不凡。…

  文 | 袁子淳  图 | 邵慧琳 徐丹 赖妃妃

  7月12日上午,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暑期专业实践团队来到凤凰古城调研。到达凤凰古城东正街8号,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早已在门口等候,老人名叫熊承早,已80岁的他,身子骨硬朗,谈吐不凡。随着他讲述自身的故事,实践团队也慢慢走入了凤凰历史中,感受湘西蜡染的深厚底蕴。

  实践团队在熊承早先生家门口合影

  熊承早先生很早便开始热爱绘画,深受著名画家黄永玉的影响。但他后来却转向了蜡染艺术。他直言:“一开始我并不知蜡染是什么,更不知道需要什么工具,完全从零学起,从线条开始练起。”经过多年实践探索,他终于可以自如地运用一种有别于传统蜡染工具又能在布上细腻地表现画风的画笔,这就使他的蜡染艺术得以自由驰骋,将传统的实用蜡染技艺转变为可观赏和收藏的艺术。后凭借《九十三岁白石》、《边城吊脚楼》、《沈从文先生的故乡》等一举成名。先后在“第三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香港大型艺术展中获特别金奖,在2000年北京首都艺术博览会上获优秀奖,在《2000年中国艺术家长卷》大型画册中被评为金杯奖。

  

熊承早先生的成名作《九十三岁白石》

  熊老先生的“熊盛泰正号”蜡染坊,是一间从熊家祖上传下来的屋子,在凤凰古城核心位置,店面不算大,其中大概一半面积用于销售蜡染成品,另一半用于展示佳作。问到经营状况,熊老坦言:“旅游旺季销售额很不错,而在淡季也会有一整天零收入的情况,但我没有很大经营压力,我有退休收入足以解决温饱问题,我可以放手去画我想画的景物,无需迎合大众。我所有的画都出于热爱,除此以外无他。”不被生活的柴米油盐所局限,加上老师黄永玉先生的影响,熊老率性而为,画作时而灵动自然,时而细腻温柔,时而又充满童趣。“人生很短,做好一件事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能够在年轻时就找到自己一生之热爱,实在是幸运的事情。”实践团队指导老师周云鹏教授如是说。

  

周云鹏老师与熊承早先生合影

  十五年前,一位北京游客读了沈从文的书后慕名来到凤凰,想身临其境体会沈先生笔下那个生动的“边城”。但世事风云变幻,凤凰已不是当年那个静谧的乡村,早已踏上城镇化之路。这位先生十分遗憾,伤感之余,走到了熊老的家门口,被眼前的蜡染画所震撼,曾经的沱江之魂就在画中,隐隐再现,先生热泪盈眶,回京后赋诗一首寄与熊老:“石板小巷信步游,蜡中直现吊脚楼。多少风景听雨过,但与沱江梦中留。”熊老的蜡染画作中的凤凰,承载着无数祖辈的深刻美好的回忆与潸然泪下的深情,这是画作的价值所在,也是传承的意义所在。

 

周云鹏老师与学生一同欣赏熊承早先生的蜡染画作

  谈及传承,熊老先生有些许沉默,“我愿意无偿教授我的毕生所学,但愿意持续学习的人寥寥无几,虽然很多人热爱蜡染,但是热爱毕竟不能填饱肚子,学成之后如何谋生是个大问题。”在凤凰古城中,蜡染店铺有许多,线下销售市场显然饱和,而古城外的市场少有人开拓,依然面临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在现实面前,“传承”二字过于沉重。

 

熊承早先生与实践团队成员交流

  蜡染技术的代际传承交流与持续长久的创新发展,是包括蜡染文化在内的中国大多数地方非遗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时代考验。熊老的沉默让人反思,现在物质生活条件更好了、交通更加便捷,但这些蜡染成品依然处于闭塞状态,人们不了解,也缺乏体验渠道,因而几千年的蜡染文化于很多人而言兴味索然,就此黯然失色。如何将传统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更深入的思考。


本文来自“长沙晚报网”,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life0731.com/read-316828.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长沙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长沙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