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就在路那头(“新时代·我们的新生活”征文)

长沙晚报网2023-07-06  29

导读:李霞    老公的老家在长沙县金井镇的一个村里。我们的小家在长沙市内。  60多公里的路程,在今天看来,其实并不远。  但在20年前我们刚结婚时,要回乡下一趟,却是那么遥远。  先坐公交车去汽车东站,再买短途票坐中巴车到金井。从长沙到金井,…


    李霞  

  老公的老家在长沙县金井镇的一个村里。我们的小家在长沙市内。

  60多公里的路程,在今天看来,其实并不远。

  但在20年前我们刚结婚时,要回乡下一趟,却是那么遥远。

  先坐公交车去汽车东站,再买短途票坐中巴车到金井。从长沙到金井,一路坑坑洼洼,挤在人贴人的中巴车里,颠簸摇晃,再加上不时急刹车临时上客,那时怀着孕的我,一路憋闷晕车,胸口翻江倒海。后来孩子出生,也是窝挤在我怀里,一路这么晃荡过来。因此,我们坐车常备姜和晕车药。好不容易到了镇上,再往村里去,途经的中巴车一天难得有几趟,走路估计得一小时,就只能再请有摩托车的亲戚帮忙,接送我们。拖家带口大包小包肩背手提的,摩托一台坐不下,还得跑两趟。全程少说也得耗上三个半小时。

  至于回城,傍晚后是没有车坐的,只能一大早。天刚亮,公婆就开始忙着帮我们做早餐。吃完早早地又请亲戚的摩托接了,到镇上的路边,等中巴车。辗转到家,就是午饭时分了。来回一天半,耗时又费力。还得天气好,不然全身淋湿是常有的事。正因此,觉得畏难。再加上工作忙,也就逢年过节回乡下,一年顶多四次。

  慢慢的,回乡下感觉没那么远了。

  路多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乡间的路越来越好走,没有那么多坑洼了,不用再担心屁股从座位上被颠起来又跌回去了。除了这条老路外,听老公说,从星沙到乡下又新修了一条路,东八线。比起老路,更直、更宽、更平坦,但怕大家开车飙得太快,沿线的交通设施也更多,有红绿灯、还有测速监控。这条路后来改名叫黄兴大道。前几年,又听常回乡下的亲戚说,可以走高速,这样更快,只要个把钟头。“高速要交费吧?”听我这么问,亲戚说:节省了好多时间,这个钱值得。去乡下,从“自古华山一条路”,到如今“条条大路通罗马”,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车有了,路好了,坐车的人越来越多了,中巴车也更新换代成了大巴车。班次也密了,不用再像以前那样苦等个把小时还担心等不到。车厢宽敞洁净明亮,坐在车上,人的心情也敞亮了很多。后来,我们自己的小家也有了一辆车,每次去乡下,不用担心大包小包没地方放,尾箱里,用具玩具一应俱全,再带些在城里买的食品和衣物给老人,轻松方便。早几年,在路上又看到了很多公交车,停靠站点、候车区、指引站牌都十分规范,跟城市的没有两样。我心中暗想,现在的年轻媳妇可幸福了,搭个公交车就到了公婆家,再不用像我当年那样奔波了。

  村美了。每次回乡下,一路上我们都还会有不同的发现。最开始,是惊讶路两边崭新的建筑多了,破旧的瓦房甚至土砖房,变魔术般成了楼房,顶上甚至盖了琉璃瓦;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又有了更多的惊喜。我们发现,路边竟然有了连锁超市而且一次比一次多了起来;又发现,路边还有了公园,绿树掩映、亭台楼榭,分外雅致;我们发现,一些大姐大婶早晚在路边的大坪里跳广场舞,音乐一起,昂首挺胸间,舞步飞扬风姿绰约。田间地头、乡间小道,油菜花、映山红、栀子花、荷花、桂花、腊梅花,一年四季、一路行程,都能看到各种花在盛放,泥土的芬芳伴着青草花香,赏心悦目。就连村里也铺上了水泥路,村里的大婶们如今在装扮自己之余也注意装扮宅院了,各家各户散种着些不知名的小花,或土栽或盆景,分外美丽。原来回乡下追求速度和效率,直奔目的地更多带有任务性的我,现在觉得,开车去乡下更是一种享受,如果不急着办事,甚至会放弃高速重新走老路,宁愿慢一点,也不愿错过一路景致。

  情近了。从城里到乡下,从小家到老家,这一路风风雨雨走来,已是二十年。从刚结婚时的亲人,到如今的家人,孩子长大了、我们年岁渐长了、公公婆婆也老了,我们回老家的次数也多了,每个月会有一两趟。一个小时就能到,很方便。一家人从地里采摘回小菜、吃顿柴火饭、打桶摇井水、泡杯金井茶,感觉挺满足的。两老常说,不要买东西来,现在乡里什么都有买,东西好,价格又实惠。但回城时,两老准会把我们的后备厢塞满。过年时有熏好的腊鱼腊肉,平时有自家菜园里种的南瓜黄瓜大冬瓜,再摘几只辣椒、掐一把空心菜尖,老公还准备了几个大桶装些清甜的摇井水,就这样,带着满满一车的爱回家。我没空时,老公也会自己去一趟。当然,会顺手拍几张花草照给我。那是早几年我特地在隔壁花卉市场买的海棠、月季、玫瑰、腊梅花苗,种在乡下。上次回去扯草时,公公告诉我,又长虫了,打了一次药。照片上看,玫瑰又开花了,很美。

  从空间的距离,到时间的距离,再到心理的距离,变化的,是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不变的,是岁月积累和沉淀下来的那份浓情。少不更事时,我总会说“去乡里”;而今,自己为人母、白发丛生,渐渐也明白了很多道理。老公再去乡下时,孩子问“爸爸去哪了”,我会答道:去老家了。

  去或不去,念或不念,老家,还是那个老家,就在路的那头。


本文来自“长沙晚报网”,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life0731.com/read-314032.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长沙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长沙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