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帕金森病日丨北京医院陈海波:早诊早治早获益 帕金森病防治需各方发力

颜将散2021-12-10  261

导读:【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青云】帕金森病(P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一旦患病就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数据显示,我国帕金森病人数超过300万,约占全世界患病人数的一半。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这些数字还将…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青云】帕金森病(P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一旦患病就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数据显示,我国帕金森病人数超过300万,约占全世界患病人数的一半。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这些数字还将继续上升。

4月11日是第25个世界帕金森病日。针对帕金森病的防控和治疗,环球网健康记者日前采访了北京医院神经内科陈海波教授。

帕金森病不只是“老年病” 青少年患病或跟遗传有关

数据显示,我国65 岁以上老年人群帕金森病患病率约为1.7%。而截至2019年底,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约1.76亿。“按照65岁以上人口患病率1.7%计算,目前我国65岁以上的帕金森病患者有299.2万人。”陈海波教授估算,我国现在帕金森病总患病人口应该有300万以上,20年前大约是172万人,现在几乎是长了一倍。

“这跟人口的老龄化有关,人口老龄化比例越高,患病的人数就越多。”陈海波教授表示。

可以预见,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帕金森病患者的数量也将越来越多。加上由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年龄因素及长期精神压力等,帕金森病也有年轻化的趋势。

“帕金森病虽然常见于老年人群,但也有青少年的病例。”据陈海波教授介绍,发病年龄小于50岁的帕金森病被称为早发型帕金森病,发病年龄在21~50为青年型帕金森病,21岁以前发病的被称为少年型帕金森病。

“早发型帕金森病跟基因和遗传密切相关,其发病率相对较低,约占帕金森病的10%。”陈海波教授介绍,相对于晚发型帕金森病,早发型帕金森病在起病症状、多巴胺治疗反应、病程、认知障碍发生率等均存在差异。

预防和推迟帕金森病 治疗运动并发症是关键

据了解,帕金森病的病理改变主要是中脑黑质神经元变性坏死,而黑质神经元能够产生多巴胺,多巴胺是人体一个很重要的神经递质。

陈海波教授表示,服用左旋多巴等多巴胺能药物补充多巴胺是治疗帕金森病的主要方式,也是疗效非常明确的治疗手段。

然而,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经长期的药物治疗,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运动并发症,主要分为运动症状波动(运动过少),包括剂末现象、开关现象等;还有异动症(运动过多)两大类。

运动症状波动的一个典型症状就是剂末现象。陈海波解释说,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疗效减退,作用持续时间缩短,即便患者增加剂量、缩短服药间隔,也跟不上疗效减退的速度,就叫做剂末现象。

与此同时,有些患者还会出现无法预测的“开-关”现象,患者在“开”期可以活动,而在“关”期发生明显的运动不能。“什么是‘开’期,什么是‘关’期?简单来说,服药之后症状改善可以活动了称之为‘开’,药效降低,症状又复现了称之为‘关’。”陈海波教授介绍,开关现象跟剂末现象相似,两者的差别就在于开关现象不可预测,剂末现象可以预测。

“患者在血药浓度高峰时也有可能身体出现僵直的情况,即‘关’的现象。”陈海波教授补充说。

运动并发症的另一个表现则是异动症,陈海波教授解释:“异动症不是抖,而是表现为像舞蹈一样或者是投掷一样的动作增多,全身都扭动,坐在那就坐不住了。”

据了解,运动并发症是帕金森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预防或改善运动症状波动等运动并发症一直是科学家们努力的方向。

目前,帕金森病的治疗不仅有左旋多巴类药物,还有其他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和第一代B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虽然治疗目的均是为了更好的控制运动、非运动症状及运动并发症,但仍存在各自的治疗局限性。

据悉,针对改善运动症状波动的创新药品第二代B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已经上市,并于2019年8月纳入国家医保药品常规目录。

“B型单胺氧化酶可以降解多巴胺,而B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作用是抑制脑内多巴胺的降解。”陈海波解释说,B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使用就相当于在脑内建一个“大坝”,把多巴胺降解的其中一条通路堵上了,形成一个“水库”。“多巴胺不降解了或者降解更少了,脑内多巴胺的浓度就增加了。”

陈海波教授表示,第二代B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能够增强左旋多巴等药物的效果,两者配合使用能够给患者带来更大的获益。

早诊早治早获益 帕金森病防治需各方发力

虽然帕金森病目前无法治愈,只能控制和减轻症状,但只要医患共同配合,坚持细水长流的规范治疗,帕金森病就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

2020年12月,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更新发布,其中增加了对帕金森病多学科治疗和全程管理的原则。

陈海波教授解释,多学科治疗是要多学科的团队参与,比如神经外科、放射科、麻醉科、精神科等。而全程管理则是在治疗早期就要通盘考虑患者的利益,包括如何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如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

此外,新指南中还强调早诊早治。陈海波教授介绍,过去认为对于症状还很轻的患者,可以暂时不使用药物治疗,而现在一旦确诊帕金森病就应该尽早开展药物治疗。“早期用药可以改善病人症状,甚至延缓疾病的进展。”

“希望通过指南达到规范化治疗的目的,使病人在不同时期正确选择药物,从而降低用药副作用,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陈海波教授说到。

但目前,帕金森患者的用药情况还不容乐观。陈海波教授提到一组数据:“通过国内处方药量来推算,在10年前大概只有50万人在服药,在帕金森病患者中占比不到1/4。现在初步估算有100多万人在服药,但在帕金森病患者中还没有到一半。”

陈海波教授认为,提高患者用药、控制帕金森病,需要从三方面发力:一是患者教育,包括疾病知识、用药常识等,让患者能够更详细、科学地认识这种疾病;二是对社区/基层医生进行教育培训,提高诊疗的规范化水平;三是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陈海波教授提醒,帕金森病潜伏时间长,从早期信号到真正发病的过程一般长达10年时间,而动作迟缓、嗅觉丧失、睡眠行为障碍等一些早期症状容易被患者和家属误认为是衰老的正常现象。所以,加强对帕金森病的早期识别很重要。

“目前医学界正在努力通过前驱期症状识别帕金森病,利用科学治疗手段让患者能尽量不发病或者延缓发病。”陈海波教授说到。

本文来自“环球网”,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life0731.com/read-2900.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长沙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长沙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