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论坛举行

长沙晚报网2022-06-27  104

导读:长沙晚报6月26日讯(全媒体记者 刘琦)26日,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论坛举行。此次论坛主题为“气候变化风险与应对”,组织气候变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跨领域专家,围绕国际气候变化重大科学问题、最新气候治理动态以及国内双碳目标…

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论坛现场,张建云院士视频连线回答提问。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琦 摄

  长沙晚报6月26日讯(全媒体记者 刘琦)26日,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论坛举行。此次论坛主题为“气候变化风险与应对”,组织气候变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跨领域专家,围绕国际气候变化重大科学问题、最新气候治理动态以及国内双碳目标,聚焦民生与热点话题开展交流研讨。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张建云为治疗洪涝这一“城市病”支招,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围绕“气候变化与碳中和”主题分析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和关键点。

  张建云:大力提高城市防洪御洪能力

  张建云围绕“城市暴雨洪涝与环境变化”主题作报告。他深入“解剖”去年郑州7·20特大暴雨的极端性,对大型城市暴雨洪涝成因进行分析,并为如何科学应对极端暴雨洪涝“支招”。

  “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有的地形条件、特殊的气候(季风气候特征明显),这些自然禀赋是大型城市暴雨洪涝灾害形成的根本原因,而气候变化是暴雨增多趋强的重要因素,快速城镇化则是城市极端暴雨产生的重要推手。”张建云说。

  为何暴雨后城市洪涝易发?张建云解释,城镇化改变了流域的产汇流规律,城市道路和广场面积增加,使得不透水面积大幅度增加,下渗减少,流域径流系数大幅度增大;糙率系数降低,回流速度大幅度加快,使得地表径流过程峰高量大。此外,城市无序开发、地下设施等易雨水积聚和洪涝的形成;城市排水标准普遍偏低,“历史欠账”多;城市应急管理薄弱——这些因素加剧了城市洪涝灾害风险。

  “极端暴雨事件是自然现象,不可避免,但可以坚持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加强海绵城市建设,降低洪涝发生的风险。”张建云认为,解决城市洪涝,还需要其他调洪、蓄洪等工程措施,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城市防洪御洪能力。“给洪水以出路,给涝水以空间。”他解释,要科学规划、集约利用地下空间,特别在洪涝灾害严重的大型城市,建设深隧等大型排蓄水和水处理系统是必要的。

  巢清尘:实现碳中和,能源系统减排最重要

  如今,碳达峰、碳中和都是我们身边时常出现的热词。“未来10年,实际上是应对气候变化最关键的10年。”巢清尘认为,实现碳中和,需要全行业的减排,特别是能源系统需实现深度减排。“若要将全球温升控制在不超过工业化前1.5℃以内,到2050年全球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使用量需在2019年基础上分别下降95%、60%和45%。”巢清尘举例说明了能源系统减排的重要性。

  如何处理好长期的气候战略和短期的能源危机?这需要一个很好的权衡。巢清尘预计,到2050年,全球GDP将翻倍,届时因全球温升控制导致经济“减缓”所造成的GDP损失相对较小,但不同国家的损失取决于各自采取的措施和行动方案。她认为,碳中和将对全球经济、社会、技术、能源以及国际治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次能源需求结构将持续优化,逐步实现从化石能源为主、清洁能源为辅,向清洁能源为主、化石能源为辅的根本性转变。终端能源需求结构中,电力将逐步取代化石能源,电气化水平提高将成为终端能源结构变化的主要趋势。”巢清尘解读了主要减排措施,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终端能源需求、提高终端部门电气化率和增加低碳、零碳能源供应。

  全球减排一半,是不是就可以实现碳中和?巢清尘现场答疑——事实上并非如此。“碳吸收既包括自然的碳吸收,也包括人为的碳吸收。真正的碳中和一定是要人为的排放和人为的吸收之间的平衡。”巢清尘认为,更重要的是要减少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清楚认识存量和增量、人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本文来自“长沙晚报网”,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life0731.com/read-7118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长沙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长沙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