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惧外部“风高浪急” 金融先手棋稳底盘

环球网2022-03-04  144

导读: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环顾全球,眼下地缘政治波诡云谲、大通胀愈演愈烈、金融市场动荡不已;反观自身,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面对诸多不利因素,我们的金融体系还能稳得住吗?答案是:可以!面对内外部的“不确定性”与“不利因素”,我…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环顾全球,眼下地缘政治波诡云谲、大通胀愈演愈烈、金融市场动荡不已;反观自身,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面对诸多不利因素,我们的金融体系还能稳得住吗?答案是:可以!

面对内外部的“不确定性”与“不利因素”,我国已下好“先手棋”,为未来赢得充分的行动空间;我国经济有韧性,政策施行“以我为主”,无惧海外“风高浪急”;人民币资产已成“避风港”,全球投资者持续投下信任票。

中国金融体系的底盘持续被夯实。这条“以我为主”的路径,彰显从容、自主、定力。它既是我国应对疫情冲击的政策率先回归常态“题中应有之义”,亦是抵御外围“海啸”的坚固堤坝。

“先手棋”:货币政策适时回归常态化

“防范外部风险冲击的韧性进一步提高。”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作出判断。他还表示,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势头得到根本扭转。

率先控制疫情并复工复产、货币政策适时回归常态,以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这几步“先手棋”,使我国金融业在应对内外部的不确定性时,拥有从容应对的政策空间。

复盘“先手棋”,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首先,我国疫情防控效果好,率先实现全产业链复工复产;其次,前期坚持实施正常的政策,为应对内外部不确定性提供充裕空间;再次,近年来防范化解影子银行、房地产等领域金融风险,使风险在高位释放,宏观杠杆率保持稳定,提升了应对冲击的韧性。

正因为下好了这些“先手棋”,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更优:

从物价水平看——区别于发达经济体通胀压力处于多年鲜见的高位水平,我国通胀压力总体可控。今年1月,美国CPI抬升至7.5%,为近40年新高;同期,中国CPI同比上涨0.9%。2018年以来中国CPI的年度平均涨幅为2.1%。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在疫情防控期间,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开闸“放水”,我国的货币政策相对谨慎;而当中国经济率先回升,货币政策也率先回归稳健基调。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丰富、空间充足。”唐建伟表示,尽管全球主要经济体将开启加息进程,但美联储加息尚未落地,我国政策利率远高于对方,同时我国CPI等指标短期内还会在低位徘徊,货币政策具备较充裕的操作空间。

从风险化解看——从2017年到2021年,我国拆解高风险影子银行25万亿元;处置不良资产约12万亿元。金融风险逐渐“水落石出”,为支持实体经济、压缩融资链条、腾出信贷资源赢得宝贵的时间与空间。

房地产风险曾被称为我国金融风险面临的“灰犀牛”。在近年持续调控之下,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势头得到根本扭转。这使得金融业面临的风险形势得以改善。去年,个别房地产企业出现风险后,金融管理部门适时而动,第一时间稳定了市场情绪。

“相关政策的出台有利于房地产市场软着陆。”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佩珈表示,这些措施有利于房地产企业的信心修复,有利于房地产投资保持平稳,有利于化解个别房地产企业的债务问题。

李佩珈认为,当前我国金融体系整体稳健,无论是金融机构自身应对能力,还是金融体系整体防护能力以及安全缓冲垫等都相对完备。“只要不发生大的外部冲击极端事件,我国金融体系具有足够的韧性应对内外部冲击。”

底气足:

经济韧性助力“以我为主”

无惧海外市场“风高浪急”,我国经济金融政策将“以我为主”、保持定力。

“不可否认,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朝收紧方向推动,会对我国汇率、利率、资本流动等形成一定压力。”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但考虑到我国的经济韧性、内需增长潜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功能强、资源足,可以做到“以我为主”,也就是货币政策要满足经济增长需求,重心在于“稳增长”。

管涛表示,中国工业体系完备、产业配套齐全、市场潜力巨大,有较强经济韧性。一个典型表现是,在疫情防控期间,部分国家出现供应链产业链中断,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展现充分韧性,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

而且,相较于发达经济体,中国明显可控的通胀压力将为货币政策提供一定空间。此外,中国对外部韧性增强,民间对外负债大幅降低,基础国际收支较为强劲,市场对于汇率双向波动的适应性增强。管涛认为,这些因素都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以我为主”提供了保障。

过去一段时间,货币政策助力“稳增长”,“靠前发力”姿态明显。除了去年下半年接连落地的两次全面降准,今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MLF)两大政策利率同步降低,2022年首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再迎下调。

在靠前发力的同时,货币政策还注重精准发力,总量与结构“双管齐下”。从支小再贷款额度再加码到碳减排支持工具创新推出,再到两项直达工具接续转换……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既实现“总量稳”,又突出“结构优”。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靠前发力支持稳增长的政策效果已经显现。今年1月金融数据超出市场预期,新增信贷、社融等主要指标创单月统计新高。

“以我为主”的经济金融政策,施加于有足够广度、深度和韧性的中国经济后,将进一步夯实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健底盘。即使直面外部金融体系的“风高浪急”,中国金融体系亦能胜似闲庭信步。

“避风港”:

有能力、有条件应对外部冲击

这边风景独好。

2022年,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加快,叠加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全球跨境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调整的风险骤增。即便如此,人民币汇率仍然保持稳定,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创造了最根本的货币金融环境。

从币值变化看——在2018年至2021年我国外汇市场的973个交易日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升、贬值交易日数几乎“对半开”,充分体现双向浮动特征。而在近期全球汇市的风云激荡中,人民币汇率保持强劲。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日前发文称,2019年和2020年受外部冲击影响,人民币汇率曾一度破“七”,之后又在市场力量推动下回到“七”下方,2021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小幅升值2.3%。汇率平稳既是人民币币值稳定的体现,也为稳定亚洲乃至全球的经济金融运行作出了贡献。

当前,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已感受到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的溢出效应,人民币资产“避风港”属性突出。今年以来,境外机构仍在持续大手笔购入人民币资产。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达4.07万亿元。

渣打银行中国宏观策略主管刘洁表示,由于人民币资产日益突出的“避风港”效应,全球央行和国际投资者将继续增持中国债券,预计2022年外资流入中国债市的规模将在7000亿元至8000亿元人民币。

当国际金融市场掀起惊涛骇浪之时,人民币资产的“避风港”效应尤显珍贵,因为这是全球投资者对稳健的中国金融体系投下的“信任票”。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认为,未来我国有能力、有条件可以有效应对外部冲击和国内下行压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通胀总体稳定,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继续成为全球经济的亮点。

本文来自“环球网”,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life0731.com/read-47168.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长沙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长沙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