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无字之书”,纪红建《游学·1917》分享会举行

长沙晚报网2024-05-26  13

导读:长沙晚报掌上长沙5月26日讯(全媒体记者 黄能 通讯员 冯博)5月25日,在长沙乐之书店·开福店,鲁迅文学奖得主纪红建带来新作《游学·1917》分享会,和与会嘉宾以及来自高校的学生代表展开对谈,畅谈游学的意义和价值。  《游学·1917》由…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5月26日讯(全媒体记者 黄能 通讯员 冯博)5月25日,在长沙乐之书店·开福店,鲁迅文学奖得主纪红建带来新作《游学·1917》分享会,和与会嘉宾以及来自高校的学生代表展开对谈,畅谈游学的意义和价值。

《游学·1917》新书分享会举行。均为主办方供图

  《游学·1917》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讲述了青年毛泽东1917年的游学经历。1917年7月,尚在求学的毛泽东趁暑假时间,与萧子升步行漫游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行程九百余里。两人不带一文钱,沿途接触城乡各个阶层,了解风土民情,获得许多新鲜知识。这次游学,是毛泽东第一次相对完整、持续时间较长的游学经历,对毛泽东此后的调查研究,思想的成熟乃至革命路线的选择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在毛泽东的母校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游学已经是校友中间的一项传统。活动现场,两位湖南第一师范校友——长沙市天心经开区党工委委员、文广园党工委书记谢巍,雅礼中学高级教师、省教育督导与评价学会特聘专家张世程分享了各自的游学经历。

  回忆青年时代的游学,二人仍然记得许多细节。谢巍谈起坐绿皮火车、走盘山路,在张家界如何翻过高山,如何渡过索溪河,历历往事如在目前。在张世程看来,与现在人们理解的旅游不同,真正沉入基层的游学旅行更磨砺人的身体和意志,也更加侧重对思维的启迪,“游学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它在对生活的体验中,使人成长和提升,并且更新了人的精神世界。”

嘉宾对谈环节。

  “阅读是在纸上的行走,行走是在大地上的阅读。获取知识,应该是阅读和行走的结合。” 阅读推广人、萤火虫教室创始人曹永健说,正如沈从文说的那样,“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小书是有字之书,大书就是阅历、生活、社会这些无字之书,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两者始终相辅相成。

  在《游学·1917》中,作家纪红建没有展示毛泽东的其他事迹,而是选择了青年时代的游学经历。对此,纪红建表示,在游学的实践中,毛泽东磨砺出了坚强的意志,培养出独立思考的品格,更立志为当时的中华民族探索未来前行的方向。毛泽东后来设计岳麓“新村”,加入新民学会,写下《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一系列文章,最终走上革命救国的道路,这些与他早年游学经历中对中国社会、中国人生活处境的细致观察密不可分。

  “少年强,则国强。从1917年到2024年,一代代青年人背着行囊的背影里,何尝不曾承载着一个国家兴旺繁荣的希望呢?读无字之书,立寻本之志,得信仰之源,到现在,青年毛泽东的游学之路仍然可以给予当代青年前行的力量。”纪红建说,在不知所措的时刻,走到生活中去,在行动中磨练意志,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便是《游学·1917》对当代人的启示意义。

本文来自“长沙晚报网”,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life0731.com/read-408766.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长沙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长沙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