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河之光》成功传播的关键

长沙晚报网2024-04-05  7

导读:蒋河  “以独特的亲民魅力、优美的旋律,打破了人们对交响音乐复杂严肃的刻板印象。”由湖南省文联副主席、省音协主席邓东源历时30年精心创作的大型交响组曲《浏阳河之光》,以三乐章交响组曲的形式描绘了一幅浓墨重彩且又底蕴厚重的浏阳河流域的史诗性画…

   蒋河

  “以独特的亲民魅力、优美的旋律,打破了人们对交响音乐复杂严肃的刻板印象。”由湖南省文联副主席、省音协主席邓东源历时30年精心创作的大型交响组曲《浏阳河之光》,以三乐章交响组曲的形式描绘了一幅浓墨重彩且又底蕴厚重的浏阳河流域的史诗性画卷。从反响热烈的湖南大剧院首演到长沙学院校园巡演、俄罗斯爱乐乐团的跨文化演绎,再到惊艳亮相2024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一次次的成功演绎实践说明:这是一部好听、耐听、听得懂、传得开的作品。窃以为,标题性的音乐叙事手法、浪漫的音乐意象和湖湘音乐的有机融入是该作品成功传播的三个关键。

  一、标题性思维与浏阳河故事

  《浏阳河之光》由《序》、第一乐章《古韵神奇九道湾》、第二乐章《追忆秋收起义往事》、第三乐章《筑梦新时代礼赞》和《尾声》架构,具体由15个小曲组成,作品以标题音乐思维做支撑,从各个乐章的名称到组成乐章的曲目都采用“标题音乐”这种他律论美学形式,给予听众更加明确的欣赏指向与意义赋予。

  在标题思维的指引下,每一乐章的布局层次分明,彰显深刻的思想性、叙事的逻辑性和审美的可解性,把整部作品打造为史诗性音乐叙事诗。标题音乐起源于浪漫主义时期,是一种用文字、标题来说明作曲家创作意图和情节性乐思的器乐曲。在交响组曲《浏阳河之光》中,作曲家在选择使用“标题音乐”时,更多地采用描绘性音乐语言和具有象征和类比的表现手法,将浏阳河具体故事讲得更加清晰、更加有感染力,拉近了交响乐与普通受众的距离。

  不论是《蜀都赋》的“若云汉含星,而光耀洪流”还是《吕氏春秋·孝行》的“爱敬尽於事亲,光燿加於百姓”,在历史的人文语境中“光”被赋予了荣耀、光辉、恩泽等丰富含义。作曲者将作品命名为“浏阳河之光”,总标题给予了这部作品多元而又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从《浏阳河之光》的三乐章具体内容来看,这部作品展现的是这“神奇九道湾”的美丽风光,是“秋收起义往事”的峥嵘时光,是“新时代礼赞”的奋进之光……基于此,作曲家用叙事手法讲故事,把交响组曲《浏阳河之光》当做一部史诗性音乐叙事诗来构思创作。

  二、歌唱性旋律与浪漫情怀

  大型交响组曲《浏阳河之光》以浪漫情怀表现宏大的主旋律题材,感染力强,让观众在审美愉悦中以思想洗礼。这部作品既有主题的庄重、深刻和超越,又有个性化、情感化的直接表达。既是用黄钟大吕式的音乐讴歌新时代,又是用浪漫唯美的意象抒发真情感。整个作品的浪漫情怀,不仅体现在作品旋律本身的歌唱性,还体现在富有浪漫情怀的意象表达。

  第一乐章《浏水谣》以“la mi duo ”和“la mi re ”作为动机和主题音乐,通过主题主奏对话交响乐队的演绎,描绘出“小溪姐”“大溪哥”这样的情侣意象,听众在它们的呢哝软语中,感受原生态浏阳河源头让人神往的美好故事。第三乐章《新时代礼赞》开始由大提琴诉说般的旋律在低音区主奏,而后以乐队的交响合奏描绘出满城烟花纷纷绽放的华美意象,这朵朵烟花正是新时代幸福生活的礼赞。当浏阳河的文化图景通过浪漫主义情怀在作品中抒发时,音乐的戏剧性也得以强化,并以极大的渲染性和推动力,让观众受到感染。

  三、民族性音调与湖湘文化色彩

  在整个作品中,作曲家适当地运用了一些富有湖湘音乐色彩的“语义性”的音调。这些富有民间音乐特色的音调,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将其作为音乐材料,也无论是作为旋律动机,还是作为结构段落,都恰到好处。当熟悉的民歌旋律响起,听众被民歌的语义性音调所感召,给听众以亲切感与带入感。作曲家将具有湖湘民族音乐的音列组合成主题动机作为核心因素予以演变,分散或贯穿全曲,从而形成一种结构上的统摄力,就好比一幅幅精美的画被一根无形的线巧妙地串联了起来。

  在《浏水号子》中,我们听到“平水号子”和“过滩号子”的音调时,仿佛看到浏阳河岸船工们劳动时一起唱着号子劳作的场景;在《日出东方》中我们听到客家山歌的音调时,感受到了湘赣边界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当《长沙印象》中熟悉的《洗菜心》前奏响起,我们仿佛看到浏阳河畔的俏皮姑娘哼着韵味十足的花鼓音调……从湖湘民族音乐特征音乐动机来看,熟悉但又不同的同一个主题音列的变化出现,使得整部作品在不同曲目的旋律变化中又有湖湘民族音乐风格的统一性。

  总之,交响组曲《浏阳河之光》以其浪漫的音乐意象描绘、歌唱性的音乐主题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湖湘人文风情,描绘了民俗文化图景,歌颂热土潇湘山河风貌,推动湖湘交响音乐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作品通过提炼湖湘经典民族音乐元素,再根据表达章节所呈现叙事逻辑结构的不同,选择性地融入了这些民族音乐材料,大胆地探索交响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上的创新,大大拓展了交响音乐的歌唱性与审美接受性。

  (作者系湖南省评协音乐评论委员会副主任,在读博士)


本文来自“长沙晚报网”,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life0731.com/read-396365.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长沙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长沙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