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向“新” 以“质”取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长沙晚报网2024-03-22  20

导读: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登辉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为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方法论。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  牢牢把握这十二个字的方法论,长沙坚定向“新”,以“质”取胜,奋力谱写中国式现…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登辉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为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方法论。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
  牢牢把握这十二个字的方法论,长沙坚定向“新”,以“质”取胜,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长沙新篇章。
  先立后破:立的是新发展理念,是产业升级,是质效倍增;破的是旧发展理念,是落后产能,是不均衡结构。统筹兼顾传统产业、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立与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以表述事物发展状态的概念。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生产要素日益宝贵,如何选择立和破,注定会成为摆在所有经济体面前的一道难题。
  答对这道题,先进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和释放;答错这道题,势必会造成巨大浪费,多走许多弯路。
  历史告诉我们,这并不是一道单选题。
  经济学家赫希曼曾经举例说明,如果一个国家和地区面临有限资源下的A、B两个项目的选择,那么,发展的次序选择绝不是简单地在A、B项目之间做选择,而是在AB顺序和BA顺序之间进行权衡。
  “先立后破”也是这种思路——“立”是“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要把握既有的、实现没有的,而不是发展没有的、扔掉既有的;“破”是站在一定经济存量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寻求改革的动能和开放的红利,而非不顾一切、破釜沉舟。
  厘清这层逻辑关系,我们再看长沙是如何作答的。
  题目背景:长沙是依靠制造业“起家”的,未来还将依靠制造业“发家”。
  题目选项:先立什么?后破什么?
  长沙作答:先立的是新发展理念,是产业升级,是质效倍增。
  透过四个数字,可见谋篇布局——“4433”,即推动工程机械、先进储能材料、新能源汽车、现代金融4个支柱产业提能发展,推动数字产业、智能产业、新能源、大健康4个新兴产业领先发展,推动现代农业、食品加工、文化旅游3个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推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基因技术3个未来产业突破发展。
  后破的是旧发展理念,是落后产能,是不均衡结构。
  例如摒弃粗放式发展观念,提升“亩均效益”,雨花经开区扎实开展闲置低效用地和厂房清理整治,盘活低效闲置用地188亩;长沙经开区引进的索恩格,最高亩均产值超过4000万元、亩均税收超过220万元,在全省名列前茅。
  再如破除数字化转型壁垒,出台《长沙市支持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的若干政策》,致力于到2025年,全面推进四个细分行业500余家试点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再如破除人才流入阻力。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科技创新,而人才是第一资源。“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长沙本身具有烟火气、低房价等优势加持,海归小镇项目、人才政策“升级版45条”等等,成为长沙向全世界抛出的橄榄枝、奏响的欢迎曲。
  也正是因此,2022年,长沙人才总量由2017年的110万增至302万;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前三,高精尖人才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例达95%;“人才吸引力指数”跃居全国第十、中部第一。
  先立与后破,既是辩证关系,也是系统工程。长沙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通过先立新、再破旧,加快推动动能转换,亮出自己的时代答案。
  因地制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手准确锻长板,强链补链延链,推动工业“五基”攻关;一手精准补短板,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加快成果转化
  “因地制宜”“不要搞一种模式”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蕴藏着总书记对“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深刻洞见。
  就长沙而言,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来看,如何因地制宜,防止撒胡椒面、摊大饼,更显意义重大。
  一方面,长板优势突出:作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六大千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蜚声海内外;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58所高等院校,中电四十八所等99家独立科研机构,藏身于这座城市……
  另一方面,短板亟待补长: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不够高,许多科研创新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产业链需要进一步强链补链延链。
  诚然,长沙一直在努力。
  然而,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提出,成为新的分水岭。
  先看一组数据—— 2023年8月,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相关支持文件出台后,4个月新增研发机构数量是文件出台前8个月的370%。
  再看一片热土——地处湖南湘江新区核心区的世界计算·长沙智谷,将集聚湘江实验室等六大创新平台,引进华为等龙头企业超100家,将建成算力规模达1000P的湖南公共算力中心。
  最后,看看今年怎么干——春节后召开的全市高质量发展暨招商引资大会上,印发了《2024年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工作要点》,明确了十项重点任务。
  从顶层设计,到招商引资,再到项目建设,长沙有的放矢、大干快干。
  这正是因为,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只有把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牵住了,“质优”和“先进”才有实现的基础、不竭的动力。
  短板快速变长的同时,长板也在锻强。
  2017年,长沙在全国首创产业链链长制,全市的产业链建设工作由此开启大幕——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供应链“五链”融合,持续抓好链长牵总、校长支撑、行长帮扶、盟长搭台、基金董事长赋能“五长联动”,各产业连点成链、聚链成群……
  六年之后,长沙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原有的22条产业链整合为17条。
  从22到17,看似数量在减少,实则是根据现状、优势和特性,既不搞“一刀切”,也不“各唱各调”。
  这正是因地制宜的生动写照!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生动实践!
  过程中,一个名词不得不提——工业五基。
  为何强调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五个基础底座,成为长沙攻关重点:核心基础元器件(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和工业基础软件“工业五基”。
  成效斐然:2018年至2022年,共实施产品创新强基项目77个,累计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437.07亿元,完成研发投入35.21亿元。
  由此引出长沙推动产业发展的另一原则——以政府“有形的手”推动市场“无形的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所以,通过“有形的手”夯实基础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的一套“组合拳”,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以实绩实效为导向。
  政策——根据每条产业链的“前世今生”,《关于加快推进长沙市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发展的实施意见》《长沙市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推进方案》相继出台,成为长沙产业链发展的施工图、计划表。
  行动——实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破零倍增”行动,对研发费用达到主营业务收入3%以上(含3%)的“小巨人”企业,一次性给予年度研发费用10%的补贴。
  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一件事一次办”已经成为长沙政务服务品牌和营商环境“金字招牌”,企业获得感越来越强……
  基础不断夯实,政策提供沃土,服务如阳光雨露,主体活力迸发——
  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在空间上集聚、业务上协作、资源上共享,不断提高本地配套率;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到185家,居中部第三;
  近日公布的第八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遴选认定名单中,6家长沙企业上榜。累计有32家企业(产品)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居中部城市第一。
  因地制宜,既能防止一哄而散、一哄而上,又利于发挥长板优势,补齐短板和弱项,长沙产业链的韧性和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分类指导:抓大不放小,既要大象起舞,也要蚂蚁雄兵;求远不舍近,融入开放格局“借船出海”;重硬不轻软,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针对地方产业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以钥匙和锁的关系形象阐释:“一个城市是不是就靠一业来发展,那不一定。靠几业,靠什么业,都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具体情况去定,不能下单子。”
  长沙的锁,怎么解?钥匙在哪?
  唯有分类指导,才能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
  企业——抓大不放小。
  大企业体量大、投资大、产出高,其带来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无需赘言。
  但中小企业就不重要吗?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至少在长沙,中小企业并没有被忽视。
  自2019年,长沙就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类“小巨人”企业认定办法,创建了“三真模式”,即“真金白银”的投入,市本级研发奖补资金总量大幅增加;“真抓实干”的支持,市本级配套扶持政策已成体系;“真情实意”的帮扶,在投融资、公共服务培训、技术创新、数字赋能、品牌提升、企业上市等方面,“小巨人”企业享有优先权。
  资源——求远不舍近。
  以目前技术水平,空间距离使大部分资源有限。长沙作为中部内陆城市,不沿海、不靠边。资源在哪里?怎么引资源?从哪引资源?
  三问背后,答案呼之欲出——资源在全球,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重点是湘商回归。
  今年是长沙连续10年举办“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新春座谈会。
  来看看十年双向奔赴带来的收获:2023年,长沙湘商回归新注册企业154家,累计到位资金1044亿元。全市新引进有湘商背景的重大项目77个,占比35%,总投资1056亿元。中伟先进粉体材料产业园、海四达电池系统生产基地等一批优质项目纷纷落地。
  把视野放回身边,资源同样宝贵。
  着眼省内长株潭都市圈。长沙与湘潭共建“飞地园区”,引领长株潭产业协同发展成效明显,在融合发展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放眼省外湘琼产业园。三一、中联、湘科3家湖南头部企业已入驻。湘琼两地政策共鉴、资源共享、产业共建,使长沙企业“借船出海”更加便利。
  融合——重硬不轻软。
  硬,是指长沙产业中的制造业,硬核实力。
  软,是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相互赋能。
  身处第四次工业革命,长沙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是必由之路。
  数字产业化的前提,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长沙全面建成并成为全国首批“千兆城市”,开通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全省首个5G应用生态产业园开园,在建和投产数据中心13个,机架总规模超6万个。庞大的数字基础设施为数字经济的稳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作为代表,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产业集群已入选“国家队”,正向世界级集群的目标稳步迈进。
  产业数字化正在成为赋能首选。
  随着《长沙市“智赋万企”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出台。实施首年,新增“上云”企业、上平台企业、智能制造企业、智能制造产线(车间)、智能工位数均超额完成全年既定目标。49个项目入围2023年全省“数字新基建”标志性项目。
  抓大不放小,求远不舍近,重硬不轻软,分类指导的精神,贯穿长沙产业发展始终。一把把钥匙,对准一把把锁,将释放出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

本文来自“长沙晚报网”,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life0731.com/read-393212.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长沙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长沙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