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之旅——沅陵探“源”

长沙晚报网2024-02-28  19

导读:文丨方雷沅陵县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的沅水中游,地处武陵山南麓与雪峰山东北尾端交汇处。沅水和酉水两条水系纵贯全境,沅陵县历史悠久绵长,“战国”时楚国设立黔中郡,西汉改为武陵郡,汉高祖5年设立了沅陵县,隋改置辰州,至今已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历…

    文丨方雷

沅陵县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的沅水中游,地处武陵山南麓与雪峰山东北尾端交汇处。沅水和酉水两条水系纵贯全境,沅陵县历史悠久绵长,“战国”时楚国设立黔中郡,西汉改为武陵郡,汉高祖5年设立了沅陵县,隋改置辰州,至今已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历史上沅陵曾是郡、州、道、府之治所,一度是湘西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素有“湘西门户”和“南天钥匙”的美誉。

沅陵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域是不多见的,在湖南更是首屈一指,这是沅陵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沅陵县域面积较大,历史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像一颗颗珍珠散落其中,如果用一根线把它们穿起来,就是一串熠熠生辉的珍珠项链。

“学富五车,书通二酉”

二酉藏书洞位于沅陵县城西北方,二酉乡的二酉山上,因酉水和酉溪在此汇合而得名,山梁起伏,状如书页,所以又称万卷岩,二酉山是中华文化圣山,山上有伏羲堂遗址,为纪念伏羲在二酉山作《龙书》而修建的。

据传,伏羲在二酉山观鸟兽之文,作结绳之事,创造象形文字,研究河图,演绎八卦,制作《龙书》。《龙书》是一部涵盖占卜、礼仪、数算、历法、铸铜、农耕、渔猎、桑织、庖厨、文学、音律等内容的百科全书。二酉山传为伏羲《龙书》文化的制作地、发源地。

二酉洞用来藏书的历史也相当悠久了,据说最早在这里藏书的竟然是我们炎黄子孙的始祖黄帝,他曾在这里藏下万卷书籍。相传黄帝之师善卷曾经隐居在此,善卷是尧舜时期一位非常有威望的高士贤人,博学多才,生活在今常德德山,“布善德、启民智”,深受民众爱戴。尧帝前来拜他为师,向他请教治理天下之策。舜帝要把天下禅让给他,他辞而不受,“远遁山林”,隐居在二酉山一带,自耕自食,以其德行,教化民众。

善卷经常在二酉山的一个平台上给当地民众讲天地人文,讲述伏羲《龙书》的知识,当地人把这个平台叫“瑶坛”,把这个地方叫“教化岩”。善卷的事迹在《庄子让王》、《吕氏春秋》中都有记载,相传沅陵的大酉洞和小酉洞就是善卷当年藏书的地方。《方舆览胜》记载:“尧时善卷隐此,洞在崖半,梯而上。”明《一统志》载:“善卷先生墓,在大酉山。”

有史料记载秦朝也出现过二酉洞藏书,《太平御览》卷四十九引南朝宋剩弘之《荆州记》:“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故梁湘东王云《访酉阳之逸典》是也”。相传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朝廷博士官伏胜冒着生命危险,从咸阳偷运出书简千余卷,辗转跋涉,藏于二酉洞中,使先秦文化典籍得以流传后世。成语“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出于此。这些书简在秦灭汉兴时献给汉高祖刘邦,刘邦在获得伏胜所献大量秦前书简时大喜,亲自将二酉藏书洞封为“文化圣洞”,将二酉山立为“天下名山”。

从此后,二酉山二酉洞就成为天下圣迹,成为读书人毕生向往和追求的地方。以后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前往二酉拜谒更是络绎不绝,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章。山上一度建院立阁,修堂造亭,香火旺盛。为纪念伏胜修建的伏胜宫和为保护二酉洞修建的藏书阁就是典型的建筑代表。在山半石洞下方,留有原燕京大学校长、湖南督学使者张亨嘉于清光绪六年(1890年)二月所立的榜书碑刻“古藏书处”四个大字。

除了二酉藏书外,二酉山还曾建有善卷堂和仰止亭,宋真宗下旨建造,以纪念上古黄帝之师善卷如高山仰止的德行。还有明朝进士修建的“翠山书院”“妙华书院”遗址。二酉山是传说中善卷最后隐居之地,后来被称为“秦人隐学之处”,它是中国最早的“学堂”和民间图书馆。因藏有先秦百家古书千册的传说,曾引来历代文人到此寻书。

虽然二酉山历史上的隐学落后孔子的“开馆教学”,但也不失其在中华文化教育上的地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二酉山保留了中华文化的火种,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文化圣山。善卷的道德文化不仅是湖湘文化的重要源头,也是中华道德文化思想的重要源头。

“沅湘之间,屈子行吟”

屈原与沅陵有着不解之缘,屈原第二次流放,在沅湘一带度过了十余年之久,其足迹遍布常德、沅陵、辰溪、溆浦、泸溪等沅水流域,在古代水路交通为主的情况下,这些地方都属于同一地区,屈原之所以放逐到沅湘来,他个人意愿是因为仰慕远古先贤重华(舜帝)与善卷的德行,为了追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这在屈原的作品中可以找到证据。

《离骚》有云:“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他在《涉江》中说:“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屈原来辰溪的目的就是为了追寻善卷的足迹,他效法善卷在德山设坛讲学,教化民众,使沅水一带民风淳朴。尤其是深入民间,广泛采集民歌,并进行改造加工,创作出一种崭新祭神乐歌——《九歌》,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很多楚辞学者认为,除了《九歌》之外,《离骚》《九章》也是屈原在流放沅湘时创作的,因为那些诗歌中所写的内容甚至人名、地名、实物名、风土人情等,都与沅湘一带实际吻合,屈原《九歌》中《东皇太一》篇,形象地描绘了沅湘间古老的跳乡祭祖场景。所谓“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正是这些作品最大的特征。

屈原流放沅湘期间,在溆浦居住了多年,沿沅水往返于常德、沅陵、辰溪、溆浦之间,虽然在沅陵还没有发现屈原的历史文物,但“战国”时楚国的黔中郡就设在沅陵,其作品所写的内容都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完全可以挖掘出很多有价值的文化旅游元素。

屈原在《东君》一辞中就生动描绘了龙舟竞渡的恢宏场面和磅礴气势:“驾龙舟兮乘雷,载云旗兮逶迤。”这是对沅湘人民拼搏奋进的由衷赞扬。沅陵的传统龙舟赛虽然早在屈原之前就存在,相传是纪念五溪各族的始祖盘瓠,沅陵龙舟祭盘瓠之本意与祭屈原之新意相融合,给古老的巫祭活动注入了新的爱国主义思想,使沅陵龙舟竞渡具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屈原在沅湘生活期间创立的“楚辞”,在艺术上取得的高度成就,与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绝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先秦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屈赋所表达的美政理想、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正直高洁的操守,湖南人最先受其濡染和熏陶。这不仅是“惟楚有才”的重要源头,更是“心忧天下、勇于献身的爱国情操”的湖湘文化精神的重要源头。

“龙兴讲寺,教化万方”

沿酉水而下十几公里便是酉水与沅水交汇处,龙兴讲寺坐落于沅陵县城西北角的虎溪山麓下,毗邻两条水系,依山而建。龙兴讲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即唐太宗即位第二年亲自下令修建(敕造)讲寺,也不同于一般的寺庙,是专门培养高僧的场所,是现存较为古老的佛学院性质的寺院,在国内同类寺庙中也为数不多,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唐太宗以“龙兴”赐名这座寺宇,就是希望借佛道讲学来教化周边少数民族,稳定江南地区,龙兴讲寺兴建起来之后,周边学风浓郁,对唐朝之后一千多年的湘西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史又一次证明了教化民众,促进文化传播对于社会发展进步。在大雄宝殿正前方悬挂着一方匾额,上面写着“眼前佛国”四个大字为明代后期大臣,著名书法家、绘画家董其昌所题,龙兴讲寺的出现起因于帝王之业,后又融合了多种文化潮流。

以龙兴讲寺为中心的建筑与不同历史时期的火神庙、东岳庙、黔王宫、虎溪书院等,共同形成了中国独有的释、儒、道和睦共存,市井生活紧密相关的传统文化景观,既是宗教文化又是世俗文化的中心,反映出我国儒、释、道文化相通、融合渗透的文化融合的历史现象。这座千年古寺,在教化民众的同时,传播了多种思想学说,也是形成“兼收并蓄、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的湖湘文化精神的重要源头。

“虎溪书院,阳明论道”

中国儒学史上有四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个是孔子,一个是孟子,一个是朱熹,还有一个就是王阳明。孔孟是儒学的开创者,朱熹是儒学及宋代儒学的集大成者,而王阳明则是在朱熹的基础上颠覆认知的创新者。他没有把孔孟之道看作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而是发展了以“心”为本的哲学立场、“致良知”的道德信念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这些不仅对我国的哲学和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催生出了一个庞杂的阳明心学派。

我国著名思想家王守仁与沅陵有不解之缘,先后三次到过沅陵。在明朝正德元年,他因为反对宦官刘瑾,被贬黜到贵州龙场做驿丞,从洞庭湖沿沅水而上,经过沅陵到贵州,正是在龙场这个地方,王阳明在思想上有了顿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由此开启了阳明心学的时代。两年后,他被平反,出任江西庐陵知县,在上任途中经过湖南沅陵。此时沅陵是众多文人、高僧修学治文的地方,王阳明也受邀在沅陵进行了讲学,讲授“致良知”的学说。这也是他自龙场悟道之后的首次公开讲学,一时间引起巨大轰动,讲学活动持续了一个多月之久。

后人为纪念这次讲学,就在龙兴讲寺的北面建筑了虎溪精舍,用来供奉王阳明的雕像。后来又历经修缮,虎溪精舍越来越大,逐步发展成了书院,在明朝崇祯初期,叫作“阳明书院”,清朝雍正十一年,改名为“虎溪书院”。

当年沅陵千人讲会,无论如何都已成为王阳明一生中心潮澎湃唯一一次的宏大讲会。湖湘文化、湘西文化而今之所以掷地有声、耀眼夺目,难道就没有融入沅陵千人讲会的空谷之音吗?王阳明沅陵弟子人才济济,他们的孜孜以求造就了于斯为盛的“楚中王门”。

有人说,阳明先生“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完备于贵阳而传播于湘西,确有其道理。最先接受王阳明学说的又是湖南人,这应该是形成湖湘文化精神中“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的重要源头。沅陵的神奇就在于此,中华文化在这里又一次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沅陵盘古,创世神话

距沅陵县城和泸溪县城各15公里处的大片区域,就是沅陵的盘古乡,因荔溪半山的盘古洞而得名,从县城沿沅水而上到荔溪口,沿荔溪而上就到了荔溪村,半山腰发现一个早期人类居住的洞穴,洞内有造型各异的钟乳石和许多远古时期的石床、石斧、石臼、石灶台等古人类留下的遗物,洞壁上还有许多字符,据考古专家判断为远古时期人类居住洞穴,这个洞穴的形成已有100多万年历史,人们称之为盘古洞,盘古乡因此而得名。

荔溪边还有一座盘古圣山,如同一尊静躺着的仰姿睡佛,面目慈祥、和善可亲,当地人称盘古佛山,为缅怀盘古当地人在盘古睡佛山上修建了不少寺庙,现在尚存一庵一坛一寺,村民来此祭祀盘古,香火长年不断。传说当地坨山是盘古墓之一,还有祭祀盘古的烧香坪等遗址地名。

考古已发现盘古乡境内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5处。传说开天辟地的盘古就在沅陵,《水经注》所记载,湖南沅陵为盘古的故乡。也有人认为,这个山洞应该是盘瓠洞,是五溪远古首领盘瓠的居所。

其实,沅陵“盘古神话”的内容丰富多样,但盘古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集合概念,指“上元”“中元”“下元”几个时期的远祖集合,传说“上元盘古开天辟地、生化万物,中元盘古生儿育女,下元盘古驯养六畜、种植五谷”,沅陵“盘古神话”看似虚幻,实际上是对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由穴居到巢居,再到建房,由采集、渔猎到畜牧业,再到农业等历史进程的浓缩式夸张,是对不同时期远古祖先的大无畏精神和丰功伟绩的形象性颂扬。

盘古精神就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这也是“勇于担当、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的湖湘文化精神的重要源头。

窑头古城,楚秦画卷

窑头古城遗址位于沅陵县太常乡窑头村,古城北依武陵群山,南迎雪峰山麓,两条山脉在这里首位交错,形成万方朝拜的太极图景,三面环水,环境优美。

此地夏商周时期属于古濮国领地的中心,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楚黔中郡、秦黔中郡,西汉之后,则先后属于义陵郡、武陵郡、沅陵郡、辰州府辖地。据专家考证,其价值可与秦兵马俑媲美,故有“北国有兵马俑,南有黔中郡”之称。2000年,于此地发掘“战国”小型墓葬一座,内有“战国”珍贵文物数件。其他大型墓葬群正等待发掘。

据考古发现,五强溪电站大坝蓄水,古城遗址被淹没。在库区蓄水前,专家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古城遗址占地面积达11万多平方米,城中街巷明晰,城址中央有宫殿建筑夯台遗迹两处,出土了一米多长的下水道陶管,表面城池当年已具备完整的排水系统。在护城河壕沟夯土层中,发现了多个时期的文化堆积,深处文化堆积层中有大量的石斧、石刀、鱼骨针等石器时代的石质、骨质工具,还出土了大量的秦砖汉瓦和鬲、钵、豆、罐壶及铜戈、铜剑、铜箭镞等兵器。文物时间跨度大多属于古濮国、楚、秦、汉几个时期。遗址中的文化沉淀,是一部窑头分段的物化史书。

据中科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和湖南省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专家组,采用地质雷达等国际先进的科技手段初步查明,在黔中郡古城遗址东南面山顶聚集有40余座巨型“战国”至汉代墓,每一座墓就是一座山,其半数以上超过长沙马王堆汉墓,最大墓面积达40米,相当马王堆汉墓的5倍。此外,四周还有大大小小“战国”、汉代平民墓1000多座。有关专家称:这一浩大的秦始皇时代城池和千余座古墓葬,构成了一幅大秦时代的历史画卷。

窑头古城遗址规模之大、文物之多,充分证明了沅陵楚秦时期并非荒蛮之地,其经济、文化的繁荣并不落后于中原地区,已成为西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这是沅陵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基础。湖南这个自古以来被视为偏远落后的荒蛮之地,却产生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湖湘文化,确实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

洞天福地,康养胜境

二酉山玉屏为顶,莲花为座,上有炼丹池,旧志谓“沅邑名山,惟此为胜”,自古就有十分浓厚的隐逸文化和道家文化色彩。隐逸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儒、道两家都对隐士、隐逸文化情有独钟,其目的都是回归自然,放弃世俗的功名利禄,追求身体和精神的绝对自由。儒家的隐学,道家的“性命双修”,都是追求生命个体身心健康的一种生活方式。

隐逸二酉山的贤能名士众多,前文提到的善卷就是隐逸第一人,对后世的道家文化、儒家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东汉末年的著名古文经学家司马徽曾在小酉山中隐居,他不守旧,讲究经世致用,对时局也有高明的见解,人称“水镜先生”。诸葛亮隐居隆中之前,曾游历考察江南各地,传说他考察酉水流域是曾到二酉山寻访古藏书,藏书没寻到,却有幸遇上了水镜先生,请教学习了许多天文地理、易经八卦、奇门遁甲之术,为后来辅佐刘备三分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还有唐代段成式隐居小酉山,《沅陵县志》载:“段成式,字柯古,临淄人,以父文昌,荫为校书郎,博学强记,多奇篇秘籍,仕至太常少卿,著《酉阳杂俎》三十卷,或云隐小酉山终焉。”

众多高人雅士选择小酉山长期隐居,这与道家看好二酉有关。道家自古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这些地方都是得道仙人隐居修炼的地方,被世人称为通天之地,也是隐者首选的隐居之地。二酉之大酉山洞便是道教三十六洞天的第二十六洞天。

《湖南通志》引《明统志》、杜光廷《洞天记》云:“大酉山在县西北四十里,上有龙湫,甚灵,祷雨即应。山岭有善卷墓”;“第二十六洞大酉山,周围一百里,名大酉妙华之天,在辰州。”《湖南通志》引《一统志》《方舆览胜》《元丰九域志》载:“小酉山在县西北二十里,一名乌速山,一名酉阳山。”“山在酉溪口,昔秦人避地之所,尧时善卷、唐张果老皆隐居于内。”

这些记载都说明二酉自古为道家洞天福地。传说老子李聃离开周朝都城,来到二酉山设立“道家总坛”修炼传道。史传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就曾在小酉山修行炼丹。张果老云游至小酉山,但见古树参天,林荫蔽日,鸦雀成群,二水滔滔,民俗古朴,一派仙境。始居二酉庵,后居二酉洞,曾参与当地人放排,在沅江两岸,留下了许多关于张果老的神话故事。

二酉山汇集三山两水之灵气,凝集武陵山水之精华,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既是文化圣山,又是道家修炼的洞天福地。道家文化是湖湘文化的底色,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儒佛道相渗互补是湖湘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湿地公园,百里画廊

湖南五强溪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沅陵县境内,是以中亚热带独具魅力的河流、人工湖、沼泽和环湖森林组成的湿地-森林复合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五强溪水库水面及其周边消长带、酉水及其河岸、入库溪流、五强溪下游沅水段和岩屋潭水库。

公园由西南向东北呈狭长形廊道走向,最南端至五强溪水库沅陵县与泸溪县交界处,最北端至沅水沅陵县与桃源县交界处。湿地公园东西垂直长约为160公里,南北垂直宽约为60公里,规划总面积20613.9公顷,其中湿地面积为19789.3公顷,是湖南省现有13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中湿地面积最大的湿地公园,是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的全球200个具有国际意义的生态区之一。

区域内水系发达,水能资源丰富,百里之内汇集了五强溪、凤滩、高滩、岩屋潭等十处水电站,总装机212.408万千瓦。五强溪水电站是湖南省最大的水电站,是沅水干流上关键性综合水利枢纽工程,总装机容量为120万千瓦,自五强溪大坝锁定了沅水,婀娜多姿的沅水和酉水婉转于山峦峻岭中。二百里峡谷便成了仅次于洞庭湖的水乡泽国,这里花红水碧,鱼跃鸟飞,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水上行,两岸游"是沅陵具有特色的旅游黄金线路。从坝区上溯,一马平湖,碧波粼粼,千岛突兀。沿岸雄奇险峻的群山,万古峥嵘的岩壁,披霞带雾的峡谷,婀娜妖娆的林泉实属耐人寻味,令人陶醉。

凤滩水电站位于酉水中下游的沅陵县境内,凤滩水电站大坝建筑设计新颖,是我国乃至世界最高的混凝土空腹重力拱坝坝高112.5米,总装机容量已达81.5万千瓦。坝上栖凤湖水岸曲折,静影沉璧,一尘不染。坝下酉水画廊,“一水何奇”,如同仙境。

除了大中型水电站,沅陵还有无数的小水电站,密集的梯级水电站群落充分开发了沅陵的水能资源,激流险滩化为平湖,众多山峦变成湖中灵秀的岛屿,千岩万壑的丹霞地貌在高峡平湖的映照下显得更加钟灵毓秀,再衬以蓊郁的林海、庄严的古刹、风情浓郁的山寨城郭、现代气息的大坝,形成沅陵“碧水丹山,人文相映”的独特景观。五强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壮丽景观,体现了新时代湖南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展现了湖湘文化精神的时代风貌。

沅陵集古朴厚重的历史文化、秀美多姿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于一身,沈从文说,美得让人心痛!以上只是沅陵几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基点,远远没有涵盖沅陵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整体把握了其中的文脉,充分展现了其中重要的文化价值。

“二酉山”是沅陵历史文化的源头,体现了其历史文化的悠久和丰富。“窑头古城遗址”所展现的是沅陵楚秦时期的辉煌,体现了沅陵历史文化的广度和规模。“屈原与沅陵龙舟”“龙兴讲寺”“王阳明与虎溪书院”“沅陵盘古神话”体现了沅陵历史文化的深度和对后世的影响力。“湿地公园”展现了湖湘文化精神的时代风貌。从而,整体展现了沅陵历史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文脉以及对湖湘文化、中华文化的重要贡献。


本文来自“长沙晚报网”,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life0731.com/read-388005.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长沙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长沙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