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得主李佩甫来长,与作家阎真对谈

长沙晚报网2023-11-16  16

导读: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16日讯(全媒体记者 黄能)15日,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李佩甫携长篇小说《羊的门》现身长沙乐之书店雨花店,与湖南省作协副主席、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阎真,围绕“平原上的足迹”展开文学对谈,探讨交流中原文化的…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16日讯(全媒体记者 黄能)15日,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李佩甫携长篇小说《羊的门》现身长沙乐之书店雨花店,与湖南省作协副主席、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阎真,围绕“平原上的足迹”展开文学对谈,探讨交流中原文化的书写。

作家李佩甫与阎真进行对谈。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能 摄。

  《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是李佩甫创作的“平原三部曲”,其中,《生命册》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羊的门》于1999年首次出版,长销20多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标杆意义的作品。日前,小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再版,为该出版社推出的“走向世界的中国丛书”系列书目之一。

  据了解,《羊的门》以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为基本结构框架,塑造了呼家堡当家人呼天成的形象。呼天成以远大的眼光经营人脉关系网,用40年的时间,把村子里培养出的人才一个一个地送去城市,让村庄一步步地走向繁荣,从而成为中原大地上的智者和行动家。

  阎真表示,他的小说创作也受到李佩甫的启发,《羊的门》是一部影响非常大的小说,其标杆性意义在于:书写这种“单位”社会结构的小说很多,比如《国画》《沧浪之水》等,但《羊的门》是写在前面的,而且很深刻。

李佩甫和阎真部分作品。

  回顾《羊的门》创作历程,李佩甫表示,这部作品是他切入中原文化认识的一次尝试,前后准备酝酿了近20年,沉淀了他当知青、后来到地方挂职的经历,而正是这些经历以及大量的阅读,让他找到了书写的开端。后来他找到了一句话“吃了吗”,这句中原人过去最平常的问候语,背后其实是中原文化最深刻的表达,因为历史上中原人很少吃饱饭,方志上最常见的记载就是饥荒,因为河南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战乱频仍,饥馑频发。“如今,这句问候语几乎在民间消失,吃饱饭再也不是问题,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伟大成就。我的写作实际上记录了一个历史阶段。”

  “我是写平原的,这个平原已不是具象的某个地方,而是我心中的平原。”李佩甫深情坦陈,对他来说,“平原”是生他养他的地方,是他的精神家园,也是他的写作领地。在创作过程中,他一直着力于写“人与土地”的对话,或者说是写“土壤与植物”的关系。他把人当“植物”来写,试图表现土壤与植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生命形态。

  在这个意义上说,他认为《羊的门》是写“草”的,写的是原生态。他坦言,这样写的时候,自己是有痛感的。中原地区的百姓是最温驯的,最能忍耐也最有韧劲,这里堪称“绵羊地”。书中的呼天成就是中原土地场域的一个象征体,野性十足、生命力极强,但是又无比压抑、庞大滞重。李佩甫试图通过这个形象回答中原土地文化基因里有什么和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他用十六个字概括“平原人”的性格特征,那就是“吃苦耐劳、败中求生、小中求活、生生不息”。

  接受记者采访时,李佩甫表示,中原文化和湖湘文化一样都是中华文化在不同地域的表现,也都蕴含着中华文化根性的内容,这也是为什么优秀的地域写作总能突破地域,在全国读者中引发共鸣。

  本次分享会为第二届岳麓书会“七进”系列活动之一,也是芙蓉杂志社文学品牌活动“芙蓉文学对话”2023年重要活动之一。

本文来自“长沙晚报网”,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life0731.com/read-35701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长沙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长沙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