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之旅与人性之究

长沙晚报网2023-08-30  36

导读:文 | 江梓豪  李建华先生从教40年了,可以说是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最近先生出版了一本散文随笔集《此路曾经》,我认真读后发现,它不仅是一本文学著作,同样也是一本伦理学专业读物,深刻、厚重的伦理思想融入在一则则短文之中。文学作为一种创作形…

   文 | 江梓豪

  李建华先生从教40年了,可以说是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最近先生出版了一本散文随笔集《此路曾经》,我认真读后发现,它不仅是一本文学著作,同样也是一本伦理学专业读物,深刻、厚重的伦理思想融入在一则则短文之中。文学作为一种创作形式,承载了伦理学人的丰富理论,“文以化人”则是伦理学入世的重要途径。《此路曾经》宛若一首富有哲理的长诗,独具匠心且真情实感。这本书是先生对过去的回望,通过时间的维度对生命个体的记忆进行定义。时间承载了生命的长度与广度,从时间维度看个人、社会乃至人类文明。本书的文笔细腻,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画面,描述了作者对于生命、时间与伦理的韵味。从文字与故事中能够窥得时间乃是人生的真实承载,情感才是人性的本真。

  乡愁、生命的礼赞与人性的探索是先生为读者精心构建的三个主题。“万物生灵,唯人有记忆,而记忆的灵魂是反思”指明了“悠记远忆”一章节的主旨,正如书所写的“反思让人生苦乐的记忆变得悠远”,乡愁是一条明显的主线,79级、读书、上大学、文学、职业等故事唤起了我们对于故乡、童年、选择与理想的怀念与反思。“格物空灵”为生命的礼赞描绘了充满诗意的意境,不论是家门口的梧桐树、破败的老屋、烧包,还是春殇、夏花、秋水、冬阳,亦或是年味、洗脚、煮茶,等等,无处不体现出先生对于生命的感悟与体会,人与人之间在无数共存的瞬间产生共情。生命的礼赞贯穿于全书,通过对人物经历的描绘,先生赞美了生命的坚韧与不屈,以及面对困难仍然保持乐观的精神。先生强调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鼓励读者珍惜每一刻,因为每个瞬间都构成了我们独特的生命历程。“吟思吟想”刻画出了先生对于人性、社会的探索与思考。他不避讳描绘人性的矛盾和困境,而是勇敢地探寻人的内心深处,试图理解我们的行为和决定背后的动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与决定的社会背景因素。这种对人性的直接而深入的探索,让我们对自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人性、社会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在《此路曾经》中,先生巧妙地使用了一系列关键词,包括“往事”、“当下”、“未来”、“怀念”、“感知”、“情思”等,来构造一幅丰富的人性画卷。往事是这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生不仅通过回顾过去来唤醒我们的乡愁,而且通过回溯历史来探索我们的身份和自我。他让我们明白,虽然过去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从中学习,让它成为塑造我们未来的重要力量。当下是先生着重强调的主题之一。他鼓励读者活在当下,珍惜每一个瞬间,因为生命就是由这些瞬间构成的。他通过对生活琐事的细致描绘,让我们感知生活的丰富多彩,理解到生命的价值。关于未来,先生倡导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他认为,虽然未来充满了不确定,但我们应该充满希望地迎接它,因为每一个未来的瞬间都蕴藏着无尽的可能。怀念、感知和情思是先生表达乡愁和对生活的感悟的重要手段。他通过怀念展示了对过去的深深眷恋,通过感知让我们理解了生活的复杂性,通过情思展示了人性的丰富多样。先生成功地将深度的思考与诗意的描绘相结合,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到思想的刺激和情感的共鸣。他的写作既有哲理的深度,又有文学的美感,这使得他的书籍在许多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中南大学教授、著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嘉宾杨雨教授以及著名作家、企业家浮石为本书作序,《此路曾经》自出版以来,对传统乡愁主题的新颖处理方式引起了广大读者和学者的兴趣与关注。先生的写作揭示了乡愁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怀念,更是对人性、生活和社会的深入思考,对现代人在追求科技和物质进步中可能忽视的情感、精神需求和文化根源提出了质疑。其次,先生对生命的赞美和对人性的深入探索在当下社会中引起了共鸣。在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在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中忽视了生活的美好和人性的本质。《此路曾经》提醒我们回归内心,关注人性,珍惜生活的每一刻。

  作为一名读者,我对《此路曾经》的欣赏超出了预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场对生命、人性,以及时间流转的深度冥想。先生的洞见和笔触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乡愁的韵味,生命的魅力,和人性的复杂。先生对乡愁的处理方式让我重新思考了我与故乡的关系,以及时间对我自身的影响。他对生命的赞美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对人性的探索则让我对自我和他人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外,先生的写作风格和技巧也给了我很大启发。他的文字既有哲理的深度,又有文学的美感,这种写作方式让我体验到了思想和情感的双重满足。《此路曾经》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复杂性和美丽,理解了人性的复杂和丰富,并对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也许是先生对“时间伦理”的另一种表达。

  



本文来自“长沙晚报网”,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life0731.com/read-332275.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长沙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长沙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