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九龙舞,他们助力国家级非遗传承……

长沙晚报网2023-07-18  53

导读: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18日讯(通讯员 喻敏芳 赵岚 全媒体记者 黎铁桥)近日,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暑期专业实践团在该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夏忠敏老师的带领下,赴平江县伍市镇白杨村对九龙舞的“前世今生”开展实地考察调研。  据介绍,白杨村九龙舞是…

实践团成员在白杨村考察调研九龙舞现状。均为长沙晚报通讯员 赵岚摄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18日讯(通讯员 喻敏芳 赵岚 全媒体记者 黎铁桥)近日,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暑期专业实践团在该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夏忠敏老师的带领下,赴平江县伍市镇白杨村对九龙舞的“前世今生”开展实地考察调研。

  据介绍,白杨村九龙舞是中国民间艺术一绝,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研究当地的历史、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等有着重要的价值。白杨村村委会负责人、九龙舞第九代传承人姚奇向实践团成员介绍,白杨村九龙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唐朝达到兴盛。相传爱国诗人屈原投江后,每年的端午节人们划龙舟纪念他。此事感动了龙王的九个儿子,九条小龙大闹洞庭湖,逼着龙王将屈原送回人间。白杨村的人们以这个传说为基础,创造了“九龙舞”来纪念九条小龙的义举。

  “九龙舞流传至今,通常是在一些重大节日才会有‘九龙共舞’的盛况!”姚奇一脸自豪地说。据了解,九龙舞在历史上经历了几次断层,幸好姚家祖先绘制了一册《龙谱》,上面详细记载了九龙舞的舞龙套路。改革开放之后,姚姓族人重拾《龙谱》、重新“起舞”。起初只能舞起三条龙,逐渐舞起五条龙,并从原本只有姚姓族人才能舞开放到全村十三姓都能舞。1986年,在第六代传承人姚万均的带领下,九龙舞开始下乡拜年闹新春,九龙共舞的盛况“重见天日”。

  40余年来,白杨村人深耕九龙舞传承,400多户村民同心戮力,目前已经传承到第九代,九龙舞逐渐受到更多关注。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暑期专业实践团成员在调研中了解到,舞龙艺人要能在家乡安身立命,发挥九龙舞的社会经济文化价值,就必须更加精益求精。事实上,近年来九龙舞发展境遇虽然转好,但技艺丢失、传播受阻的问题仍然阻碍着九龙舞的发展壮大。

  姚奇打开尘封已久、存放九龙舞道具的房间,向实践团成员展示了代代相传的龙头。他介绍,第一代龙身是纯手工制作,布料是从白杨庙(上世纪已拆除)中求来的,骨架是用竹篾做的,龙旗上的图案也是手工印上去的。近些年为了节省成本、减少磨损,布料、龙旗都是工业化制作,龙骨架现在由钢筋串起。姚奇沉默了一会儿,遗憾地说:“现在能够用手工完整做出一条龙的人,怕是找不到了吧?”

  白杨村九龙舞会第九代会长姚满华是一位身型瘦小的老人,却满怀凌云壮志,希望在村里建立九龙舞馆,将来可供游客观赏、艺人练习,也可以在舞馆安排固定演出,将艺人留在家乡发展。姚满华说:“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我们真的不舍得丢掉。现在九龙舞已经成为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生之年我要尽力让九龙舞得到更好的发展,让九龙‘飞’得更高更远。”

  通过对九龙舞的实地考察,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了白杨村的历史文化和当地传统民俗民风,对九龙舞的形成、发展现状与当下的传播困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实践团成员向九龙舞传承人表示,未来将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强国”战略,联络更多青年学子投入到九龙舞的保护与传承中去。同时,针对当下九龙舞的传播困境,实践团成员表示将会借助建模技术,保留历代龙头原型作为传承载体,并联合白杨村九龙舞会推出相关文创产品和宣传课程等,以创意实践的形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和感受非遗的魅力,一起让九龙舞发扬光大,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来自“长沙晚报网”,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life0731.com/read-318164.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长沙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长沙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