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涵对谈王跃文:把心中的“家山”一块块掏出来

长沙晚报网2023-04-12  52

导读:长沙晚报掌上长沙4月12日讯(全媒体记者 黄能)4月11日晚,著名主持人汪涵做客作家王跃文抖音直播间。两人就王跃文最新长篇小说《家山》展开对谈,畅聊小说创作背后的故事与他们心中的“家山”。  整场直播围绕话题“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家山”展开,…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4月12日讯(全媒体记者 黄能)4月11日晚,著名主持人汪涵做客作家王跃文抖音直播间。两人就王跃文最新长篇小说《家山》展开对谈,畅聊小说创作背后的故事与他们心中的“家山”。

  整场直播围绕话题“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家山”展开,观看网友人数众多,相关话题频频引发读者互动,气氛十分热烈。据悉,最终王跃文直播间观看量达到137万。此次直播活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抖音集团主办,由乐之书店·一中店提供场地支持。

汪涵做客作家王跃文抖音直播间,对谈《家山》。均为主办方供图

  人物都留在书里,王跃文出来了

  《家山》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叫沙湾的村子,原型是王跃文的家乡,怀化市溆浦县。王跃文从家乡走出,一路奔波于文学之旅,最终重返时间深处的家乡。他苦耕8年,研读大量史料与学术专著,将对故乡的漫长思念炼成这部699页,近54万字的长篇小说《家山》。

  “家”即故乡,“山”即山河。思乡之愁与家国情怀,自古是文学中不朽的母题。《家山》以一村之事写时代变迁,写一国之文化根性,温情中不失壮阔。

汪涵

  汪涵表示,王跃文从家乡走出来,长期生活在城市中,但城市生活并没有冲淡他对家乡人物、山水、人文的记忆,反而越来越浓郁。他像愚公移山一样,将积压在心头的“家山”记忆,用文字的形式一点一点地搬进《家山》这本厚厚的书中。汪涵很好奇王跃文写完小说后的感受。

  王跃文回答道,整个写作过程是摩拳擦掌,写完却有点怅然若失。“我感觉到写作过程中,那些人物都是真实存在,不是我虚构的。其实小说是虚构的,写完了我把电脑一关,他们都留在书里,我出来了。我把心中的‘家山’一块一块掏出来,垒成了摆在读者面前的《家山》。”

  《家山》写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

  长篇小说《家山》虚构了一个叫沙湾的村子,主要描写了十个家庭五代人,写这些人家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到新中国建立20多年间的婚丧嫁娶、命运变迁。

  汪涵认为,《家山》看似写的是一村之事,其实写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的根脉。它包含血缘亲情、伦理规范和价值恪守。他发现,《家山》中描写了许多时代大变局,比如抗战爆发,乡村里抽壮丁、征税等事件的发生,使得村民的生活、命运都出现了转折。小说在对静水深流的田园生活进行诗意描写中,不时鸣响着命运的变奏。

王跃文

  王跃文表示,作品中的族群之所以能凝聚在一起,是因为书中的人物“识好歹、知善恶”,这是《家山》展现给我们的乡村伦理和乡风民俗。在上个世纪上半叶特殊历史阶段中,乡村在动荡中仍然保持了恒定的伦理秩序,无论是大洪水后的互相救济,还是自建水库村民一呼百应,还是集体掩护红军家属;当国民党政府不顾民生强行征税,村人在共产党人齐峰振臂之下,踊跃投入人民武装。小说生动写出了上个世纪20年代到新中国建立这段历史进程。

  王跃文谈了创作《家山》的初衷:“小说力图呈现一部社会生活史、乡村民俗史、民众繁衍史和时代变迁史,以一村之隅展示一个时代的风云际会,一个民族的生生不息。正像佑德公家娘井的水会流到长江和东海,沙湾村父老乡亲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酸甜苦辣都连着波谲云诡的时代和灾难深重中浴火重生的中国。我力图把这部小说写得扎实、丰富、辽阔,追求我理想中的史诗品格。”

本文来自“长沙晚报网”,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life0731.com/read-282176.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长沙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长沙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