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算法推荐解决了哪些问题

环球网2022-01-07  161

导读: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规定》要求,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便捷的…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规定》要求,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

在移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今天,智能算法已经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它能精准地向用户推送所需要的商品、内容或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特别是对于有“选择困难症”的人群来说,算法推荐是一大福音。学者米歇尔·威尔逊曾将算法比喻为菜谱,只有遵循食谱所设立的步骤和指令,按照要求筛选和搭配食材,才能做出指定口味的菜肴。不过,算法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困扰,比如算法歧视、算法黑箱、算法垄断以及算法对个人权利侵害等问题。

首先,算法推送容易使用户陷入信息茧房。以往我们在获取信息或者商品时,需要在搜索引擎或者电商网站上反复筛选和比较。而现在,推荐算法已成为信息过滤的一种重要手段,算法驱动模式会根据用户发布的内容、浏览痕迹以及购买记录等行为数据,主动推送个性化的资讯和商品。

这种“你是谁”决定了“推荐给你什么内容”的逻辑,导致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信息茧房,即人们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信息。这种信息茧房的“囚牢”会使人的知识维度趋于狭窄,也会使用户沉迷于“娱乐至死”的大海。

此外,算法歧视会区别对待不同的消费群体。过去,商家会借助价格的区分来获取不同消费者的青睐,比如图书出版商会发布精装版和简装版两个版本。而如今的算法推荐模式将商家的价格区隔手段隐藏到了后台,即不同消费者享受相同的商品或服务可能被收取不一样的价格。其中,最典型的表现便是大数据“杀熟”。

互联网平台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可以获取海量的用户数据,如浏览记录、购买记录、兴趣标签、地理位置以及手机型号等,并对不同的用户进行精准画像,由此采取差异化的产品推荐及定价。例如,使用一些打车软件行驶相同的路程,平台老用户的价格会高于新用户。这种大数据“杀熟”的现象,充斥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之中。

算法对于互联网平台劳动者也存在压榨。算法技术不仅可以从消费者的手中获利,同时也在攫取平台劳动者的价值。比如,互联网打车平台同时掌握司机和乘客的数据,平台可以据此约束司机的劳动行为。此前,外卖员“被困在系统里”的现象也引发热议。外卖平台借助系统的数据、算法和模型,将骑手每单的送餐时间以分钟为单位进行控制,使其每一分钟的时间价值都被“充分利用”。

此次,国家相关部门出台规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从根本上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避免用户被算法“算计”。互联网平台也要以此为契机,在追求利益的同时更要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作者系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黄骏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陈文韬】

本文来自“环球网”,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life0731.com/read-21346.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长沙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长沙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