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璜塘湾》的辩证法

长沙晚报网2022-05-18  86

导读:文 | 谭小平  同许多人一样,这些年我很少读出版的文学作品。原因倒不是少了时间,而是鲜有吸引我的东西出现。这次着实把《璜塘湾》翻了一遍,也并不是因为作品吸引了我,而是作者吸引了我。  胡宇是我在宁乡工作时的同事,她有许多女干部特别是基层女…

     文 | 谭小平

  同许多人一样,这些年我很少读出版的文学作品。原因倒不是少了时间,而是鲜有吸引我的东西出现。这次着实把《璜塘湾》翻了一遍,也并不是因为作品吸引了我,而是作者吸引了我。

  胡宇是我在宁乡工作时的同事,她有许多女干部特别是基层女干部的共同特点,泼辣、认真,风风火火。然而她终究是女人,细腻、随性,精精致致。这在她的文字里也是看得出来的。我早听说她散文写得好。所谓文如其人,这回读了《璜塘湾》,算是真正品尝了胡宇散文的味道。

  也许是职业养成的习惯,我很难从文字本身和写作技巧来对某部文学作品评头论足。像看待所有文艺作品一样,我更注重从作品大方向、大框架、大脉络、大基调来把握、来领略,我感觉,《璜塘湾》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种辩证法。我相信,不管作者是否有这种用意甚至刻意,抑或是长期行政工作养成的一种自觉。

  一是小中见大。作者在作品里回忆起自己读初中走路上学的情景:

  “有时候我一个人沉闷地走在河堤上,一边走一边踢拉着石子,心里充满了少女的忧伤。

  镇以外的地方,我还没有去过。

  河水流进沩江,沩江再流向哪里呢?”

  同古今中外许多作家一样,作者没有离开乡村题材,没有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没有离开充满新奇、充满梦想的孩提时代。知之越多,爱之越深。璜塘湾实际上还只是个三四十户人家的屋场。我去没去过,已经没有印象了。但我知道,那一定很偏僻、很普通,如同我的老家那样。璜塘湾是宁乡作为一个传统大县的缩影,是湖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的缩影,是中国作为一个农耕文明古国的缩影。由小地方映照出大世界,由小事、家事、家乡事,生发出大事、国事、天下事。故土从来就是文学艺术创作之源。写熟悉的故乡是写作的基本考量,更是作家的自觉和责任。周立波写《山乡巨变》是如此,陈忠实写《白鹿原》也是如此。

  二是平中见奇。小地方出不了大事情,掀不起大波澜。在作者眼里,璜塘湾“最好看的是山上的老虫花”,最惊心的是“火车呼啸而过”,最可怕的事是“大水冲垮了河堤”。然而,大凡有人的地方,何况是积淀了的老屋场,总有一些故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电视是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打牌是全民文娱活动。“春节晚会上的每一首歌,在第二年都会成为热门金曲,大街小巷都可以听到;晚会上的相声小品,也立马成为最热门的段子。”然而,作者凭她的天赋,总能在这些小事、琐事、平凡事、常人不经意的事中,洞见到许多东西,使之成为鲜活的、动人的、有意义的事。诸如捉鱼、放牛、捡鸭蛋、杀年猪、赞土地……小狗、小鸡、小虫、小鱼、小草……都是作者笔下的主角。甚至连怎么称呼人都不放过:

  “劲皮蛋的妹妹本来有名字,叫禾妹子。

  但家里人都直接称呼她‘妹子’。

  在家里还好,在外面也是这样。

  所以经常见到他家的人扯起喉咙往田野里喊:‘妹子,吃饭啦’,‘妹子还不回来’?

  那架势,好像全世界只有他家一个妹子。”读到这里,不由回忆起自己小的时候。我老家叫“敦本屋堂”的地方,也是喜欢直呼自家女儿为“妹子”。而且更有趣的是,称呼自家男孩也叫“妹子”,只是加了一个字。我的母亲、父亲就口口声声喊我“平妹子”(方言叫“平妹几”)。邻居和生产队的人都叫我“平妹子”。甚至连我的小学老师也这样叫。现在回味起来,这种称呼真是多么亲切、多么动情。

  所以文学被称为人学。人是天地之灵。人又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学作品的效能或终极目的,应是让作者的自鸣,在读者中产生他鸣和共鸣。最近播出的由长篇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人世间》,就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三是丑中见美。同书法、绘画等姐妹艺术一样,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被表现的东西,在人们眼里可能是低下的、贫贱的、难看的,甚至是丑陋的。然而在艺术家眼中,反倒成为创作的一种更高境界。比如当下书法界流行的所谓“丑书”“童书”,虽备受争议,但只要尊重传统、路子对头,不胡乱为之,不刻意卖弄,它也是一种创作规律。又比如绘画和摄影,自然界和风景中不起眼的荒原、土堆、泥巴、老墙、枯枝等等,恰恰是艺术家捕捉和表现的对象。胡宇在《璜塘湾》中所刻画的“文中人物”,都在现实生活中“有真实的对应个体”。诸如“缺牙齿”“正哑巴”“傻姑娘”“单身汉”,还有“麻子”“赖客子”什么的。这些已有形象标识的人,在璜塘湾的孩子辈中,或许因为他们的绰号喊习惯了,已经没有了真实姓名,但他们确乎这个偏僻屋场的主人。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爱有怨,他们的长相之丑、生理之缺、生活之苦、苍凉之景,反而衬托出他们的心灵之美。我们常讲“子不嫌母丑”。前辈们不断传唱着欢乐而带有些许凄伤的童瑶,用心灵的乳汁哺育着我们,难道他们不是我们心目中最高贵的人?难怪作者在“后记”中作了最后的注脚:“感恩您,感恩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

  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丑中见美,这是观察事物的一种辩证法。由此看来,辩证法不仅是哲学和人学的基本原理,也是文学和美学的基本原理。

本文来自“长沙晚报网”,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life0731.com/read-63540.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长沙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长沙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