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如何发现卵巢癌?北大肿瘤医院高雨农:有家族史人群建议做基因筛查

舞影妖2021-12-10  736

导读:【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青云】卵巢癌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中位居第三,而其病死率却居首位。有数据显示,70%的患者就诊时已是晚期,且70%的初治患者接受标准治疗后仍可能在3年内复发,5年生存率仅约39%。因此,卵巢癌被称为“妇癌之王”和“沉…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青云】卵巢癌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中位居第三,而其病死率却居首位。有数据显示,70%的患者就诊时已是晚期,且70%的初治患者接受标准治疗后仍可能在3年内复发,5年生存率仅约39%。因此,卵巢癌被称为“妇癌之王”和“沉默的杀手”。

为何卵巢癌早期难以发现?普通人如何防控卵巢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妇科主任、主任医师高雨农表示,常规体检难以发现卵巢癌,建议有家族史的人做基因突变筛查。

卵巢癌的早期发现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15年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卵巢癌新发病例约5.2万,死亡2.3.万例。为什么卵巢癌发病率不高,病死率却居高不下?

高雨农表示,卵巢癌之所以难治的原因之一就是很难早期发现。“一旦出现不适,基本就已经是晚期了,几乎没有早期干预的可能性。”高雨农解释说,一是因为卵巢癌的发病原因不明确,很难早期针对病因去筛查;二是因为卵巢癌发展迅速,可以在短期内演变到晚期。

“卵巢癌的早期发现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高雨农解释,目前卵巢癌患者中20%左右是和遗传性BRCA基因突变有关,如果有家族史的人群,经过基因检测发现有较高卵巢癌患病风险,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性手段,或有可能控制在早期,但这仍然只是有限的一部分人群,所以卵巢癌的早期发现非常困难。

有家族史人群建议进行基因突变筛查

目前,卵巢癌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多数研究认为卵巢癌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年龄、家族史、不育、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等。其中,家族史是卵巢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那么,卵巢癌如何预防?近年来,随着BRCA基因突变与卵巢癌发生之间的关系逐渐明确,基因突变筛查成为卵巢癌预防的突破口之一。

高雨农表示,卵巢癌是一个散发的癌症,一年一次的常规体检不能达到发现卵巢癌的目的。如果有家族史的女性,建议到专业的医院进行遗传咨询,通过基因突变筛查来明确自身的卵巢癌患病风险。

在发现基因突变以后,如何判断是否要采取预防性切除的手段?高雨农表示,这必须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年龄、身体状态、肿瘤风险高低等。

“卵巢是人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它是维持着身体的代谢、内分泌等一系列的重要激素来源,为了不得癌过早切除,对于身体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高雨农表示,在卵巢癌的防控措施上,务必前往权威医院,由专业的医生去执行。

除了基因筛查外,是否还有可能通过其它症状表现来发现卵巢癌呢?高雨农表示,卵巢癌出现症状时已是晚期,并且很容易跟其他疾病混淆。“卵巢癌晚期常见表现为腹水,有的患者看上去完全是消化道症状,对于普通患者来说,单从症状上很难联想到卵巢癌的可能性。”

高雨农建议,如果女性患者出现长期的消化道症状,去看消化科的同时也应该考虑看一看妇科,这样或许能更早的“截住”一部分卵巢癌。

新药进医保对卵巢癌治疗意义巨大

“卵巢癌虽然是小瘤种,但它对于女性和对社会的影响非常巨大!”高雨农指出,卵巢癌的治疗过程很艰难,以往只能采取手术、化疗等传统的治疗手段,治疗效果有限。而经过初次治疗的患者,又有70%可能会在三年内复发。总而言之,卵巢癌的治疗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由于患者的病程较长,使家庭投入的精力非常大,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但高雨农指出,新靶向药物PARP抑制剂的出现,让患者能在手术、化疗后,再加上PARP抑制剂维持治疗,为卵巢癌患者大幅延长生存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多个研究表明,PARP抑制剂针对BRCA基因突变的卵巢癌患者效果尤为显著。

12月28日,完整版的2020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公布,119个药品经过谈判新增到医保报销的行列中来。其中,卵巢癌靶向创新药——PARP抑制剂奥拉帕利成为了此次医保目录调整中,首个协议期内再次谈判的药品,并将医保适应症扩展至BRCA突变晚期卵巢癌的一线维持治疗。这款药物也成为目前中国唯一能同时覆盖复发和新确诊卵巢癌患者的PARP抑制剂。

“PARP抑制剂一线维持治疗进入医保可以说是我们医生最近特别关注、关心的一件事,它能进入医保,对于卵巢癌的治疗可以说是革命性的。”高雨农说到,这意味着更多的晚期患者能够有机会进行维持治疗,给临床带来的意义是非凡的,对于提高卵巢癌的5年生存率和社会的积极影响是巨大的。

高雨农还提到,PARP抑制剂医保适应症进一步扩展后,对于实现卵巢癌迈向“慢病管理”的目标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维持治疗可及性的提高,更多患者有望实现延缓复发,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极大减轻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

本文来自“环球网”,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life0731.com/read-2885.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长沙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长沙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